回顾 ESG 投资在全球的演进历程,其在发展初期大体延续了西方道德投资的模式,以负面剔除等为主要策略,之后实践的重心逐渐转向将 ESG 因素纳入投资流程的整合策略。本报告认为,中国 ESG 投资也将逐步从以“标签化”为特征的 ESG 投资“1.0 阶段”向强调 ESG因素与基本面分析融合的“2.0 阶段”转型。
将 ESG 考量纳入基本面分析的条件已逐渐成熟。“标签化”的 ESG 投资一般基于对 ESG、可持续发展等概念的朴素理解,简单地采用聚焦部分行业或主题的方式进行标的筛选。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 ESG 投资之初,市场中的相关认知和研究不足,发行人可持续信披水平相对较低,也反映出负责任投资者将环境、社会和治理等因素纳入考量还存在一定局限。
虽然诞生于 1.0 阶段的“标签化”ESG 投资方法目前仍然有着规模可观的支持力量,但随着可持续信披国际通用标准和国内监管政策的出台、ESG 数据质量与可及性的显著提高、ESG 的财务实质性研究与信披的深化,国内开展 ESG 与基本面分析相结合投资实践已具备条件。与此同时,进入 2.0 阶段的 ESG 投资将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会涌现出更多差异化的投研方向和多元化的产品服务。
ESG 投资进入中国后,最常被市场误解乃至“诟病”的,主要就是一些欧美 ESG 投资策略和产品中剔除了诸如酒业、化石能源等行业的公司。批评者认为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不兼容,或与经济阶段和产业结构不匹配,担忧 ESG 投资在中国会“水土不服”,亟需进行本地适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