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旨在针对不同的病因、危险因素和并发症控制病情的进展,从而实现“降低复发、降低致残、降低致死”的三大目标。目前常用于脑血管病的治疗药物包括溶栓药、抗血小板药、抗凝药、脑细胞保护药物、降脂药、降压药以及降糖药等。
尽管如此,现有药物在治疗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策略帮助临床医生丰富治疗“武器”,从而针对不同程度(如高危人群、脑血管事件、二级预防等)、不同时期(如超急性期、急性期、稳定期等)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更精准的药物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缺血性卒中的超急性期的溶栓治疗主要是为了实现血管再通,恢复脑组织血流灌注并挽救缺血半暗带。历经近50年,溶栓药物取得了长足发展并经历了三次迭代。
相较于第一代溶栓药物,第二代药物溶栓药物具有较好的纤溶蛋白特异性,高选择性、高再通率、不良反应少,出血并发症也相对较低,但其半衰期不足10分钟且药物成本较高成为最大的瓶颈。
第三代溶栓药物半衰期延长至14~19分钟(平均),同时具有更强的纤溶蛋白特异性,更强的血栓基质穿透能力对形成较久的血栓具有明显的溶栓效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