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正在被 AI颠覆。除了A1导师,一些高校还建立了自己的AI平台,允许教职员工创建定制的聊天机器人和其他AI工具,以为其研究、教学和校园内的其他活动提供支持。包括计算机、公共卫生人文科学等在内的多学科在教学中也加强了对学生 A1素养的培养。
经济衰退将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率关注度提到了新的高度。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也加大了对就业高回报课程的投入。一方面加强了对学术项目和课程的就业表现审查,以决定是否继续投入更多另一方面,通过开发新的符合学生兴趣且投资回报高的非传统学术项目和课程,以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
趋势1:史上最大规模专业调整潮来袭
专业调整是一个持续演进、动态优化的过程,其与国家战略、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紧密相连。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近10年我国本科专业调整范围和力度不断增大增强。
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是高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符合时代需求人才的关键举措。近十年,随着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转型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演变,在教育部“2025 年优化调整约20%的学科专业”的目标下,本科专业迎来大规模调整。
2024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 2023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此次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3389 个专业布点,数量之多为历年之最。
从近十年新增专业数量来看,2014~2017年期间,新增专业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于2017年达到高峰值(2301个),自2018年起新增专业数量开始波动下降。
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新增放缓统计数据显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以新增 760 个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人工智能(532个)。
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网络与新媒体也是各高校专业设置的热门选择,设置这三个专业的高校数量分别为 363 所、342 所、325所。其他新设较多的专业还有:数字媒体艺术(263个)、大数据管理与应用(252个)、物联网工程(236个)、数字经济(226 个)。
从近十年新增专业所属的专业类来看,计算机类新增最多(1993个),其次是电子信息类(1018个)。机械类也新增较多,新增了991个。
其中,计算机类、机械类近五年新增数量增长明显放缓。统观近10年的专业新增趋势,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虽然新增总量处于前列,但近年增长明显放缓。
趋势2:AI冲击就业翻译、“码农”首当其冲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就业的冲击,此前国内外已有多份研究报告作出“警示”。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 年未来就业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技术进步对企业和就业的影响加速。
约75%的受访公司表示,他们预计将在未来五年内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报告预计 AI将淘汰多达2600万个记录和行政职位,比如收银员、票务员、数据录入和会计。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4年5月发布的报告《工作的新未来:在欧洲及其他地区部署人工智能和提升技能的竞争》预计到 2030年,在欧洲和美国,人工智能将使当前工作所需的工时减少 30%。
2024 年10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AI大模型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潜在影响研究报告》,总结了各类职业受 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的影响及其近几年的变化。
数据显示,编辑/翻译、客服/运营、销售/商务拓展、金融/保险服务、市场/品牌/公关、软件/硬件研发、运维/测试人事/行政/财务/法务等职业的“大语言模型影响指数”位居前列,大部分属于白领岗位。
有分析认为,由于这些职业一部分属于基础性岗位,其工作任务往往包含较多的资料收集、文本处理等内容,正是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的长项,所以容易被取代。翻译和“码农”首当其冲。
“AI正在让人工翻译失业”
以翻译为例,随着自动化翻译、智能语音识别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语言翻译和口译工作正在遭受巨大冲击。2023 年底,全球最大的外语学习社区多邻国(Duolingo)突然与几千名外部合同工翻译解约,用A产品取代了他们的工作。而剩下的合同工翻译只需审阅A生成内容以保证翻译质量。不少人大呼“AI正在让人工翻译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