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品牌市场占有率如下:2022年,中国汽车品牌市占率能否持续扩大并突破50%?销量能否持续提升并突破1000万辆?中国汽车品牌该如何积极应对?
中国汽车品牌市场占有率节选:
2018年起,进入第四轮增长期,中国品牌就遭遇了当头一棒,出现了近20年第一次的销量与市占率的双下滑。2021年,中国品牌触底反弹,销量重回800万辆大关,市占率升至40%。2022年,中国品牌市占率能否一鼓作气突破50%?终端销量能否突破1000万辆?
1997年,奇瑞、吉利等新势力,不约而同进入汽车行业,但都没有生产资质,都是偷偷摸摸造车、卖车,有点像目前的低速山寨电动车企业;在第一轮增长期,除华晨,绝大多数中国品牌都聚焦5万元以内价区,该价区属于绝大多数海外品牌主动放弃的细分车市。
按照当时海外品牌严谨的造车标准,5万元以内根本造不出车,更别提造出好车,但中国品牌硬是在5万元以内价区,造出了一堆低价车,开辟了“井冈山”根据地。
中国品牌只是沾了点中国加入WTO的光,获利最多的还是海外品牌,2002-2006年,获批了北京现代、东风悦达起亚、东风本田、华晨宝马、广汽丰田、东风日产、北京奔驰等一大堆新合资车企,快速投放新车,且快速上量,2006-2009年,涌现了凯越、福克斯、速腾、思域、伊兰特、赛拉图、花冠等一大堆走量合资车;
2000-2006年,中国品牌与海外品牌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前者聚焦5万元以内价区,后者聚焦10-30万元价区。2007-2008年,青年结婚购车用户快速涌现,紧凑型轿车市场跃跃欲试,海外品牌率先受益,将中国品牌的市占率稀释至22%。
看着海外品牌大口吃肉,躲在“井冈山”里的中国品牌一边流口水,一边卧薪尝胆,预谋5-10万元入门家用车市:比亚迪一不做二不休,2005年逆向花冠推出F3,售价仅有后者一半,瞬间爆款,2009年销量超20万辆,并快速构建起相对完整的产品阵营,比亚迪一跃成为中国品牌第二轮增长的带头大哥;
吉利积极调兵谴将,甚至搬来了韩国外援,2005-2007年,快速将豪情、美日、优利欧之老三样,切换至自由舰、金刚、远景之新三样,销量扶摇直上;奔腾B50、福美来、荣威550、菱悦、悦翔等各路豪杰前赴后继涌入,做大做强中国品牌口号响彻中国车市;
2007-2011年,中国品牌成功突袭海外品牌前沿阵地——5-10万元的入门家用车市,销量由100多万辆飙升至300多万辆,市占率由20%多点逼近28%,主力价区由5万元以内升至5-10万元。
中国品牌集中5万元以内价区,对海外品牌几乎没威胁,但把价区升至5-10万元后,等于摸了一把海外品牌这只老虎的屁股,结果人家很生气,全面围剿中国品牌:
2008-2009年,海外品牌投放晶锐、悦动、锋范、世嘉、福瑞达等,下探至10万元上下,试探下中国品牌实力;2010-2013年,德系、日系、韩系等兵分多路,加速下探,全面围剿中国品牌,赛欧、瑞纳、玛驰、起亚、阳光、爱唯欧、新桑塔纳、新捷达、新锐等纷纷杀入5-10万元价区,准备把中国品牌一锅端;
2008-2009年,中国品牌在技术不强,主要依靠价格战,在5-10万元入门车市初战告捷后,理应集中资源,巩固阵地,但在相关洋智囊的“左倾冒险建议”下,中国品牌制定了“夺取大城市”的激进战略——多品牌/多品类/多渠道:
2008年,吉利发布多品牌战略,打造帝豪、全球鹰、英伦三大产品体系;2008年,比亚迪启动分网计划;2009年,奇瑞发布多品牌战略,打造奇瑞、开瑞、瑞麒、威麟四大品牌体系;2010年长城也发布了多品类战略,打造哈弗SUV、腾翼轿车、风骏皮卡三大品类……
面对飞机加大炮的海外品牌的全面围剿,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品牌选择了全面出击,主打多品牌战略,无异于以卵击石,最终中国品牌溃不成军,市占率跌破25%
报告目录:
1、产业政策环境持续利好发展;
2、产业规模稳步提升;
3、产业基础设施继续完善;
4、产业金融稳步增长;
5、产业园区建设持续推进;
6、区块链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7、促进区块链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文地址:https://www.baogaozhiku.com/5908.html